乳色吐息在线_娇喘两分钟_美女脱光衣服的视频软件_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網站建設,網站優化,SEO公司,光輝建站工作室,為企業線上盈利而生!

文字

文字是人類用表義符號記錄表達信息以傳之久遠的方式和工具。現代文字大多是記錄語言的工具。人類往往先有口頭的語言后產生書面文字,很多小語種,有語言但沒有文字。文字的不同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書面表達的方式和思維不同。文字使人類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
文字按字音和字形,可分為表形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按語音和語素,可分為音素文字、音節文字和語素文字。 表形文字是人類早期原生文字的象形文字,比如:古埃及的圣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美洲的瑪雅文和早期的漢字。
表音文字用少量字母(大多不到50個)組成單詞記錄語言的語音進行表義的文字。表音文字可分為音節文字和音素文字。音節文字是以音節為單位的文字,如日文的假名。音素文字是以音素為單位的文字,比如英文字母26個,西文字母29個,俄文字母33個。
意音文字是由表義的象形符號和表音的聲旁組成的文字,漢字是由表形文字進化成的意音文字,漢字也是語素文字。
 
 
中文名
文字
外文名
characters
拼    音
wén zì
定    義
文字是交流信息并傳之久遠的符號工具
例    子
漢字、英文、俄文
要    素
音(語音)、形(字符)、義(意義)

目錄

  1. 1 文字概念
  2. ? 定義
  3. ? 分類
  4. ? 要素
  1. ? 屬性
  2. 2 發展史
  3. 3 中國漢字
  1. ? 漢字歷史
  2. ? 漢字性質
  3. ? 演變

文字概念

編輯

定義

文字是人類用表義符號記錄表達信息以傳之久遠的方式和工具?,F代文字多是記錄語言的工具,人類往往先有口頭的語言后產生書面的文字,很多小語種,有語言但沒有文字。
文與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也就是說,“文”是獨體字(包含象形字和指事字),而“字”是由獨體字組合的合體字(包含會意字、形聲字、假借字)。

分類

文字按字音和字形,可分為表形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按語音和語素,可分為音素文字、音節文字和語素文字。
  表形文字是人類早期原生文字的象形文字,比如:古埃及的圣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美洲的瑪雅文和早期的漢字。
表音文字用少量字母(大多不到50個)組成單詞記錄語言的語音進行表義的文字。表音文字可分為音節文字和音素文字。音節文字是以音節為單位的文字,如日文的假名。音素文字是以音素為單位的文字,比如英文字母26個,西文字母29個,俄文字母33個。
意音文字是由表義的象形符號和表音的聲旁組成的文字,漢字是由表形文字進化成的意音文字,漢字也是語素文字。

要素

語言的三要素是:語音、詞匯和語法,文字的三要素是:音--語音、形--字符形狀、義--意義。學習一門語言,往往連帶學習它的文字,語言文字的要素有重復,合并同類型為四要素:語音、字符、詞匯、語法。

屬性

文字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約定俗成的,由眾多筆畫簡單的符號組成的,表達信息和傳承文化的字符系統。
字符筆畫簡單
文字的筆畫往往不多,復雜的符號就是圖畫了,雖然也能表義,但不便于書寫和傳播。
約定俗成
文字是不同民族和國家創造的約定俗成的字符系統,個人自創的不被民族和國家廣泛認可的字符不算真正的文字。
系統
少數幾個孤立的字符難以表達萬事萬物的海量信息,還不是文字,文字是由眾多字符組成的一個表義的符號系統?;镜淖址缴?,意味字符的組合越長越復雜,基本字符越多,意味表達信息越簡單。改革文字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發展史

編輯
人類長期只有口語傳遞信息,用文字記事傳遞信息形成的書面語歷史較短。系統的語言成為人和禽獸分離的重要工具,文字使人類能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把時空的影像變化轉碼成視覺可見的符號系統,使后人能通過間接的文字想象出畫面,了解歷史和學習技術經驗。使文字成為文化的主要載體。
文字突破口語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人類可以在書面語的基礎上完整地傳承人類的智慧和精神財富,使人類能夠完善教育體系,提高自己的智慧,發展科學技術,進入文明社會。
普通文字是用簡單圖形形成,早期更加接近圖畫,更加接近幾何線條。例如拉丁字母是簡單的直線、弧線和點構成。漢字主要是由直線構成,所以叫做“方塊漢字”。古代的甲骨文漢字,埃及象形文字和瑪雅文字等古老文字圖畫性比較強。
由于特殊人群視覺能力的局限,還可以發明變異的視覺符號或者觸覺符號來代替普通文字。盲文是為了適應沒有視覺能力的盲人發明的觸覺符號。手語是為了適應沒有語音能力的聾啞人發明的用手舞動的動態視覺符號。旗語是為了適應航海等遠距離聽覺和視覺局限發明的用旗子舞動的動態視覺符號。
在電子信息傳輸的初期,人們還采用阿拉伯數字代替漢字傳輸書面語。這種數字代碼可以給任何文字編碼。但是漢字因為數量多,需要專門的代碼翻譯人員才能使用。
有人把文字分成線性文字和非線性文字。這樣有一定道理,但無論是普通文字還是代碼文字都有線條和點等視覺元素。
1.表形文字/象形文字
描畫事物形狀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或表形文字。像中文中的“日”、“月”等字都屬于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文字萌芽時期的產物,主要的優勢便是易于理解,一看便懂,用于記錄語言會有些困難,尤其是紀錄虛詞,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刻符、巖畫、文字畫和圖畫字。不過到今天,這種表達意義的符號依舊很常見。比如網絡上流行的顏文字和繪文字(emoji)。
2.表音文字/拼音文字 [1] 
拼音文字是一種使用少量的字母記錄語言中的語音的文字。主要分以下四大類:
(1)Consonant alphabets/Abjads 輔音文字
基本特征:
正式書寫系統只表記語流中的輔音音位。
輔音字母依照在語流中出現的順序,呈線性排列。
(2)Alphabets 音位文字
基本特征:
有獨立的元音字母和輔音字母分別表記元音和輔音(有些語言中也存在既能表示元音又能表示輔音的字母)。
字母依照所代表的音位在語流中出現的順序,呈線性排列。
元音字母和輔音字母在形態和位置上不帶有各自的分類屬性。
元音字母可以獨立表記音節,輔音字母通常要和元音字母拼合才能表記音節。
(3)Syllabic alphabets/Abugidas 音節拼寫文字
基本特征:
音節的書寫呈線性排列,每個音節內音位的書寫并非呈線性排列。
在每個音節中,以表記該音節起始輔音或零輔音的輔音字母(類似漢語拼音體系的聲母)為中心,在周圍特定方位(上下左右半包圍等)以添加符號、符號組合、輔音字母、輔音字母和符號的組合等形式,表記韻頭、韻腹、韻尾以及聲調(如有)等。
輔音字母可以單獨出現,代表該輔音與特定元音拼合成的音節。
元音符號不能單獨出現,表記純元音或以元音開頭的音節時,必須伴隨零輔音字母。
當輔音字母和添加部分共同構成音節時,在有些文字中,為保持音節字形結構的平衡和美觀,字母或符號的形態會發生變化。
(4)Syllabaries 音節文字
基本特征:
每個音節有一種或多種獨立不可拆分的表記形式。
音節文字中不含有任何表記元音輔音音位的部分。
書寫時,依照所代表的音節在語流中出現的順序,呈線性排列。
音節文字又分成整體音節文字和非整體音節文字。日語假名是整體音節文字。非整體音節文字又分成半音素化音節文字和全音素化音節文字。半音素化音節文字例如阿拉伯文字,每個字(字母)內部的主體部件寫音節中的輔音音素,元音音素可以不寫或者用附加部件寫。
在音節文字中韓文是例外,韓文(諺文)表示音素的字母按音節組合起來寫成一個方塊字,但其實它并不屬于學術定義上的音節文字,而和拉丁字母一樣屬于音位文字,只不過它的字母排列不是線形拼寫,而是依照音節塊形拼寫而已。諺文的方塊字才能為字,把音素字母看成構件。所以諺文應該看作是音節文字。
3.語素文字/意音文字
意音文字,或稱語素文字、語素-音節文字、語詞-音節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既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一般來說意音文字可以分解為字位,一個字位代表一個語素。語素文字的文字本身可能有表示聲音、意義或是形狀的部份。
基本特征:
每個單字表記獨立語素,不直接表記發音(注意并不是“完全不表記發音”)。
每個單字創制時通常有唯一對應的音節,但由于語音歷史演變、文字借用等因素,現今單字和具體發音之間的映射關系已非常復雜。
對應相同音節的可能有非常多的不同單字。在不結合語意的前提下,無法判斷每個音節所對應的具體是哪個單字。
文字的三種類型如下表所示:
文字類型
代表文字
表形文字(象形文字)
圣書字、古漢字、瑪雅文等
表音文字
(拼音文字)
輔音文字
阿拉伯字母、希伯來字母、塔納字母、敘利亞字母
音位文字
拉丁字母、希臘字母、西里爾字母、亞美尼亞字母、格魯吉亞字母等
音節拼寫文字
天城文、孟加拉文、藏文、緬甸文、泰米爾文、高棉文、泰文、老撾文等
音節文字
日文平假名、日文片假名、切諾基文等
意音文字(語素文字)
漢字、喃字等
(二)文字的發展史
最原始的自源文字大多是圖畫符號,即通過象物來表達。古代埃及文字中,也有幾個圖畫符號來表達其音組合后對應事物的做法。蘇美爾文字也經歷過這個時期。但值得注意的是,漢字的“象形”與古西方文字的“象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事實上古埃及文字中絕大部分圖畫符號并非以形表意,而是表音符號。實質上類似于字母文字。舉個例子來說,在古埃及文字語法中,看起來像是各種鳥的符號,其實跟鳥無關,而是表示不同的的發音。所以所謂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其實是世界上最早的拼音文字。(按:早年中國學者在翻譯“hieroglyph”時錯誤的放棄了直譯法,而是比較形象的根據古埃及文字的圖畫特征,套用漢字造字法中的象形,翻譯為象形文字流傳至今。)
隨后楔形文字放棄了圖畫符號,不再以形表音,而是用線條來標音,今天我們看到的眾多字母體系,從腓尼基字母借用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形而用其聲,再經過一系列演變,分化出希臘字母,羅馬字母,阿拉伯字母,西里爾字母等等,從古代到現在的字母文字,幾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在東亞,日本利用漢字,從其草書和楷書形態演化出平假名和片假名。
文字變化的機理和拼音文字存在的原因在哪里?很重要的一點是文字還沒發生和成熟之前,言語已經高度成熟了,即使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它們的口語也能涵蓋日常生產生活的諸多內容。在語言還沒有產生之前,人們已經能認識周圍事物,而文字則是對周圍事物的抽象化體現,又比如在漢字這樣的意音系統里,虛詞普遍采用了“假借”手法,譬如“然”即是今天的“燃”的本字,火字旁乃是后人為了和“虛詞”用法相區分而加上去的(容易注意到,火字旁其實是和“然”字的火字底(四點底)相重復的),以今人度之,即如畫一個抽象符號即可。

中國漢字

編輯

漢字歷史

各地出土的陶器上的一些陶符紋飾,已具有文字的雛形。從我們能看到的現存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經有3600年的歷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6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成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到如今是一個階段。
2013年7月6日,來自全國的古文字研究專家們齊聚平湖,現場對這些符號進行論證。專家們認為莊橋墳遺址出土的確為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表示,莊橋墳遺址所有出土文物是真實而有科學依據的。 [2] 
經考古,發現了上古字符。在平果縣馬頭鎮“那林”地區進行考察,采集到數十塊寫滿了古文字的石板和大量石鏟、陶、瓷殘片。有文字的石板,最大的一塊長105厘米,寬55厘米,上面寫滿了數百個字符;最小的只有拇指大小,也寫了七八個字。經過一系列的考古勘探,證明甘桑石刻字符遺址是上古人類活動或居住的地方。甘桑石刻字符為了解該地區當時的經濟、政治、歷史文化及社會發展等方面提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 [3] 
這一重大發現,將中國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漢字性質

從漢字跟漢語的個體單位的對應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的內部構造來看,可以分成形旁(根據意義構造的有理偏旁)、聲旁(根據聲音構造的有理偏旁)和配旁(沒有根據的無理偏旁)3種偏旁部件。 早期漢字很接近圖畫。只有1個偏旁的字叫做獨體字。多一個偏旁的叫做合體字。合體字可以分成指示字、會意字和形聲字,主要是后面兩種,特別是形聲字占80%。
(1)形聲字
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隨著表達越來越豐富,形聲字逐漸增多,漢字中甲骨文中形聲字比例為20%,到了《說文解字》就占到了45%。由于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于字音的變化,“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2)會意字

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于“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里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占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占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么形聲字大概只占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么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還有一些理據模糊的字,看起來是合體字。一種是由于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失去理據價值,例如“給、等、 短”等。一種是原來的獨體字被分解成不同部件,例如“章,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墒且话闳苏f“立早章”(以區別于“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在漢字形成的過程中,由于部件的筆畫化甚至訛化,以及古今異義等原因,很多字難解甚至錯解,比如有個奇談:用錯互換的“射”字和“短”字。寸身不是很短嗎?射字其實是短字。豆矢就是飛著的箭,短字其實是射字。實際上射在金文中就是引弓射箭的形象。不過在篆書中,左邊被訛化成了“身”,右邊的“寸”,“寸”作為構字部件同“又”一樣是手的形象,而不是今天人們常用的“長度單位”義。短是個形聲字,“豆”是聲旁即便認為“豆”也可能是形旁,豆,食肉器也,造字部件中多為這個意思,而人們所熟知的“豆”義后起得多,是個假借用法。

演變

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賈湖21個刻符里,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于反映易學里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雙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雙墩遺址,發現630多刻劃符號,豐富多樣,就同期國內外文化遺存來說,都十分罕見,驚人。符號種類之多、內容之豐富是同時期其他遺址所無法比擬的。雙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為表意、戳記、計數三大類。 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來自國內外的著名專家學者聚集蚌埠,就“蚌埠雙墩遺址刻劃符號暨早期文明起源”展開研討。眾多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雙墩刻符反映了早期雙墩先民的生活形態,已經具備了原始文字的性質,是漢字源頭之一。
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青墩刻符
  屬于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江蘇省青墩遺址,距今5000年前,有數字刻符。
莊橋墳刻符
  屬于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莊橋墳遺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連字成句了。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后稱“骨刻文”,并認定刻畫工具為瑪瑙等銳角寶石,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學者、山東省旅游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遺址中發現一片扁壺殘片,殘片斷茬周圍涂有紅色,殘片上朱書兩個文字,其中的一個字為“文”,另外一個字專家們有“堯”“易”“命”等多種解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表示,朱書文字比甲骨文還早了1500年[4]??脊艑W家蘇秉琦先生曾這樣評價:“陶寺文化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后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于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的根基。”襄汾縣所靠近的東南方翼城縣就是傳說的陶唐氏唐堯的后代的封國唐。
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
  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甲骨文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并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鐘鼎,所以也叫鐘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大小篆
  我們學過歷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稱為大篆,傳世的《瑯邪臺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隸書
  小篆雖然規范,看起來也漂亮,但寫起來并不容易,應用時不能令人滿意。人們對文字這一傳播思想記錄語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于是在小篆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新的字體——隸書。相傳隸書的創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監獄,在獄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應用簡便的新字體,被后人稱為隸書。秦始皇很高興,不但赦免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
  到了漢代,隸書逐漸成熟,占據了主要地位,這時由于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隸書已寫得相當美觀,留下了許多名碑,如《張遷碑》《石門頌》《曹全碑》等風格各異的杰作,至今仍是學習隸書的最好范本。
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鐘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草書
  下面說一說草書。草書并不是在楷書出現以后才有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體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體,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后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所以在這兒也不多說了。
行書
  最后說一說行書,這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于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于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漢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么,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來源:http://curryupcaters.com,網站建設★網站設計★網站制作★網頁設計-599元全包;企業網絡推廣☆網站優化☆seo☆關鍵詞排名☆百度快照-2200元全年展示;做網站優化排名-網站建設公司

Copyright ? 2002-2020 curryupcaters.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