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年,這些清華環境人的科學治霾、守護藍天之路?網站建設?網站優化?
閱讀 ?·? 發布日期 2019-06-06 06:48 ?·? admin201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空氣質量改善報告(2013-2018年)》:2013年以來,中國在經濟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多項大氣污染物濃度實現了大幅下降。首批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42%,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68%。
“20年來,北京在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方面所做的努力,為任何一個想要實現類似成就的國家、地區或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2019年3月9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內羅畢發布的《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評估報告如是表述。
收獲更多藍天,宣告著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初戰告捷。變化背后,有郝吉明院士帶領清華大學大氣復合污染治理創新團隊20余年的不懈努力與堅守。
與時代同行
1984年,一位剛從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畢業的博士生踏上了回國的征程。他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學生中的一員,也是清華大學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從美國回校任教的博士。他就是郝吉明,清華大學首個開辟大氣方向研究的教授。“建設小康社會,離不開美好的環境”,帶著這樣的初衷,他開始了漫長的跋涉。
郝吉明(右)與學生在一起
回國后,組建團隊,細化分科和研究方向……一步一步,從一開始進行煤煙型污染問題研究,到主持全國酸沉降控制規劃與對策研究;從建立城市機動車污染控制規劃方法,再到深入開展大氣復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發展特大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的理論與技術方法,推動我國區域性大氣復合污染的聯防聯控……這些年來,郝吉明帶領團隊始終戰斗在大氣污染防治的主戰場: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大氣環境問題主要是煤炭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硫所造成的遍布南方的酸雨。郝吉明帶領團隊先后開展了西南、華南和東部地區的酸雨控制對策的研究。由于獨特的自然條件,我國的酸雨特征和影響同歐美存在巨大的差異,特別是高堿性污染物的排放,會導致降水pH值這個傳統的指標無法反映我國酸雨的污染程度,團隊在實踐中提出用硫和氮的沉降通量來作為酸雨控制的指標,創建了硫-氮和鹽基三維臨界負荷模型,該模型相比于以往歐美的二維模型,具有更佳的適用性,得到國際學術界的普遍認可,連美國的院士也應用該模型進行美國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全國的硫和氮沉降臨界負荷區劃,以此為最重要的科學依據,提出的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劃分方案于1998年被國務院采納并批準實施,成為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里程碑。
20世紀90年代,受北京市的委托,郝吉明及其團隊率先開展了《北京市實用煙氣脫硫技術綜合評價與研究》,提出優先使用低硫煤的建議,得到北京市政府的采納。團隊承擔的《北京市機動車排氣污染控制管理規劃及實施方案》研究,其成果直接促成北京市自1999年1月1日起對新機動車尾氣排放率先實施新標準,后來成為國I標準。
新世紀,作為北京奧運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的兩位領銜專家之一,郝吉明率領科研團隊投身奧運空氣質量保障的各項研究工作,保障了北京奧運會期間良好的空氣質量并促成奧運會后北京一系列大氣污染治理長效措施。除了北京奧運會之外,大氣復合污染治理創新團隊還為上海的世博會、廣州亞運會、APEC以及九三大閱兵的空氣保障工作做出了重要科技支撐。其實,這些重要活動的空氣保障工作只是團隊長期扎根于基礎理論、控制技術和綜合決策系統研究的一個延伸……
“因為父母,因為新中國,我才有了讀書、留學深造的機會,滴水之恩都當涌泉相報,回報是責無旁貸。”在郝吉明的身上,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艱難的歲月里,出生于山東梁山縣貧窮鄉村的他力克重重困難考取清華大學,靠的就是勤奮和想要回報父母和祖國的決心。肩負使命一路追索,年過七旬的郝吉明帶領團隊,一直在奮斗的路上。郝吉明、賀克斌、王書肖、李俊華、段雷、張強、吳燁等多位學者投身其中,團隊里的每一個師生,都在與大氣污染環境的進程賽跑,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打贏保衛藍天這場攻堅戰。與時代同行,成為他們前行的寫照。
同國家發展
霾,這個并不通俗易懂的漢字,可以說已經成為“熱詞”被家喻戶曉。
“跟英國、美國等國家相比,中國的PM2.5污染問題最復雜,也最有難度。”郝吉明說。“我國的大氣問題屬于復合污染,而且把發達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污染特性集中到了同一時期,其中不僅包含煤、石化、機動車排放物等多種混合污染物,而且中國的人口密度大、氣象因素復雜,還涉及社會與經濟發展問題。”清華大學大氣復合污染治理創新團隊參與了多項大氣污染法規政策的謀劃制定,感受政府在相關領域加大治理的決心。
清華大學大氣復合污染治理創新團隊是國內最先展開與PM2.5污染“正面交鋒”的團隊。從1999年開始,團隊開始對大氣中PM2.5的濃度和成分開展觀測,這是全球控制大氣污染的熱點和前沿,“上世紀90年代這一領域的研究在我國幾乎還是空白,是當時很不被看好、難以堅持的一項研究。”賀克斌說。“但是我們十幾年如一日地實地測量,默默堅持下來了。”
從2008年開始, PM2.5被提及的次數開始增多,各種聲音更是數不盡數。“霧霾”和“灰霾”的稱呼是否準確?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應不應該列入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一時間不同聲音交錯難辨,甚至還引發了空氣質量標準的系列爭論。在這關鍵時刻,團隊拿出了一份扎實的、令人信服的科研報告—1999年~2010年北京市大氣環境PM2.5觀測報告。這份報告一經提出,以上猜測都有了答案。“當大家都只能說‘可能’而不敢‘肯定’的時候,清華站了出來,這對科學制定國家決策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經過多年的科研,清華大學大氣復合污染治理創新團隊確定了城市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分布及濃度分布特征,行業排放分擔率及濃度貢獻、地區排放分擔率及濃度貢獻,以及區域污染對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影響等多方面特征,成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各項政策措施頒布實施的依據。團隊主要研究人員
讓郝吉明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年因為有國家和眾多環境工作者的支持和幫助,他們的事業有了飛速的發展,為國家的大氣污染控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感到自豪。近幾年國家二氧化硫的控制取得重大進展,1998年北京市召開全市動員大會向顆粒物宣戰的時候,北京的二氧化硫數值還是一百多,2018年這個數值已經變成了6微克每立方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2015年12月通過的《巴黎協定》具有里程碑的非凡意義,中國在會上做出承諾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峰’。中國在氣候變化上要有所貢獻,改變能源結構勢在必行。我們在油氣平衡問題上同樣面臨被國外‘卡脖子’的困境,對外依存度太高,國家能源戰略也在調整……”一生常思祖國恩,一生常為祖國憂。
發出中國聲音
美國東部時間2018年2月7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公布新增選院士名單,郝吉明因“領導大氣污染防治理論、戰略和技術的研究及實施”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并且是我國環境工程領域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
“這其實不是我個人的榮譽,它代表了國際領域對我們國家、對我們這個群體這么些年在大氣污染環境領域所取得的成績的一個肯定。很高興看到我們的研究、我們的思考在國際領域有了一個更大的舞臺。”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榮譽,郝吉明很自然地就將成就歸于群體。
“我們現在說‘依法治霾、科學治霾、精準治霾’,有些地方因為污染問題會容易‘一刀切’,但我們講做事情要以法律為準繩。要立法為先,執法從嚴。像北京現在機動車污染控制已經實施國五標準了,但國一的車還在,因為當時國一的車上市的時候是合法的,我們可以通過淘汰、政策激勵的方式引導,像現在的限號出行、錯峰生產都是在綜合考量之后公布的措施,其實很多措施,像季節標準,國外也有實施。” 不是一味地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一刀切”,而是綜合各種因素力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郝吉明及其團隊一直追求這樣的平衡,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強調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研究,從而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特色的大氣環境治理之路,同時也為國際空氣污染控制做出了貢獻。
這樣的努力收效顯著。現如今,清華大學大氣復合污染治理創新團隊在大氣復合污染源排放表征和排放清單技術研究、大氣復合污染多維溯源理論與技術研究、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控制理論和方法學研究、污染源綜合控制戰略研究、我國二氧化硫減排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等大氣污染與控制關鍵技術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Science、Nature和PNAS等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獲國家科技獎勵6項,并獲聯合國環境署氣候與清潔空氣團隊獎。
同呼吸,共命運。環境保護從來都不是一件可以一個人、一個團隊就能完成的事情。讓郝吉明和團隊感到高興的是,伴隨著國內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和推進,中國在這一方面的努力已經越來越得到國際大眾的認可。雖然任重而道遠,但更廣闊的的舞臺、更開放的姿態,可以讓他們攜世界之手,共同進步。
傳承綠色人生
“做科研從來都不是能一帆風順的,也可能會遇上挫折,也可能會遇上別人不能理解你,但只要想到自己身上的責任,認為對的事情我就一定要努力地去做。”在環境污染研究領域拼搏近50年,郝吉明在業內是出了名的“抗壓”“倔強”。因為工作需要,他常常會需要直面一些壓力和非議。
1998年制定機動車排放標準的時候,曾經有一位官員質疑他說:“郝老師,你們這個標準會不會阻礙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郝吉明斬釘截鐵地說:我們這個標準是能促進中國汽車產業快速和國際接軌的可持續發展,沒有一個汽車冒著黑煙滿街跑的國家!”
2003年修改排放標準的時候,電力行業有不同的聲音,在討論的時候有人向他反問:“您總說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那電力行業要怎樣才算走新型化道路?”郝吉明從容應答:“你要問我我就說,電力行業一要立足國家對電的需要大發展;二要提高發電用煤的效率;三要減少單位發電的污染物。做到這三點就算做到了新型工業化道路”。
2011年燃煤電站排放標準又一次修改,被電力行業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標準”。又有很多行業、企業的人找到郝吉明,希望可以幫他們出謀劃策,規劃指導。郝吉明就標準的頒布對實現國家“十二五”環境保護目標的重要性提出了很多觀點和看法,發表在《求是》上,為大家答疑解惑。
也曾經有企業負責人說,最不歡迎清華大學的郝吉明,有時候就因為他一句話,預算就多出了一個億。對這些話,郝吉明表示并不在意。真正讓他感到不能接受的,是那些負責人以職工或當地百姓利益為名加諸到自己身上的非議。
“其實這些是對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提高,是最終能夠造福于民的事情。” 郝吉明把自己當成老百姓的一員,“就拿我自己來說,早年我們家也是燒煤爐子,煤氣罐一開始并不容易拿到,我們想方設法弄到以后,使用起來覺得不僅更清潔而且更方便。現在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享受到清潔能源的便利,所以我所做的這些對我來說沒有什么壓力,也是無悔的。”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越來越多人想住大房子、開大汽車,官員想著建大城市……這些都可以理解,但大家對環境都有美好的追求,都需要想一想自己在追求的過程中,能做點什么努力,貢獻一份力量。”綠色人生,從我做起。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一份子,郝吉明和他的團隊也一直在踐行著自己最初的誓言。
2008年和2009年,他和清華學生綠色協會,分別因為對綠色奧運做出突出貢獻和長期從事“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等主題的公眾宣教和實踐活動榮膺 “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時隔多年,他的學生——現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的賀克斌院士于2016-2017年再次當選為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踐行綠色人生,成為這個團隊的優良傳承。
當初抱著“為國家至少培養10名博士生”目標的郝吉明早已高標準完成任務,團隊中更多的60后、70后開始擔綱科研的主要力量,80后的青年學者也在很多重要的研究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團隊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教育部長江學者5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名,國家級優秀青年人才10余名。
“力量源于責任,精神貴在堅韌;勤奮鑄就精品,務實方能求真。”在郝吉明團隊,大家都知道這么一句話,這是郝吉明多年堅持的信則,多年來,他也一直希望將這一信則傳遞給后人。“帶學生,我一直想要灌輸‘寧靜致遠’,年輕人千萬不要太浮躁。”在郝吉明堆滿書稿的辦公室里,“寧靜致遠”幾個字表明了他的心境。“立報國之志、學報國之能、建報國之業”這是他給年輕人提出的期望,“真正的教育就是育人”帶著這樣的初衷,他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帶給后人的,首先是品格上的教育。
為您推薦
- 襯塑管網站建設_網頁定制制作與開發 2020-01-12
- 保溫管網站建設_網頁定制制作與開發 2020-01-12
- 玻璃管網站建設_網頁定制制作與開發 2020-01-12
- 鍍鋅方矩管網站建設_網頁定制制作與 2020-01-12
- PVC管材網站建設_網頁定制制作與開發 2020-01-12